在当今不确定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城市发展中的可持续成长目标,设计不再仅仅是美学和功能的结合,更是要成为解决复杂的社会结构问题、促进提升公共利益的重要工具。如何让建筑从资本的容器转变为社会共同体的基盘?本次讲座将以日建设计从2010年前后至今的一系列中国大型开发项目为轴,以共有性(Commons)理念为芯,结合中日两国的城市开发及运营实践,与听众一起踏入一条思考中国的城市发展中社会性修复的探索之路。共有性(Commons)理念的实践在近年全球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正备受瞩目,特别是在以公共空间为主题的更新开发中,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在中国,通过制度设计促进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共赢,更是创建可持续的活力城市的核心课题。我们将从公共领域的可变性、开放空间的立体链接、协作共治的责任机制、功能复合与活动植入和绿色生态的可持续性等不同的侧重点出发,共同探讨实现共有性城市的可能性,并期待为实现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城市未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 东京涩谷SCRAMBLE SQUARE屋顶,SHIBUYA SKY西北角夜景 图源:涩谷SCRAMBLE SQUARE

△ 东京涩谷宫下公园鸟瞰 ©Nacása & Partners

△ 大阪梅北2期Grand Green Osaka鸟瞰 ©Akira Ito[aifoto]

△ 深圳西丽高铁枢纽(规划效果图) 图源: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

△ 上海西岸传媒港夜景鸟瞰 图源:西岸传媒港

△ 上海徐汇万科三期,自然场景中的多元业态 ©yangmin/mintwow

△ 广州白云站东广场 ©yangmin/mintwow

1994年东京工业大学大学院硕士毕业后入职日建设计,现任株式会社日建设计执行董事、日建设计(上海)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年奔忙于中日两地,带领日建团队赢得了众多中国大型项目的竞标。主要作品包括上海中银大厦(2000年)、上海花旗大厦(2005年)、上海绿地缤纷城(2017年)、苏州中心(2017年)等优秀建筑,并多次荣获WAF、MIPIM Asia等建筑大奖。近年来,在日本和中国主持参与了多个包含超高层在内的以车站为中心的大规模TOD项目。
日本一级建筑师、日本建筑学会会员。著有《环境建筑的前沿》(2009年)、《站城一体开发Ⅱ TOD46的魅力》(2019年)。